新邵新闻网7月4日讯(记者 屈凌芙蓉 通讯员 李攀)“大爷,您目前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什么?是否有需要村里协助解决的事项?”“村里这条水渠如何维护,想听听大家的意见……”这是近日新邵县雀塘镇棠梓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民的对话场景。6月份,新邵第三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已全部完成入驻工作。从入户摸底倾听民声,到对症开方发展产业,他们努力保持帮扶工作不断档。而他们的成功入驻,也标志着新邵第二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
在第二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中,新邵共有161支驻村帮扶工作队,其中省派5支,市派17支,县派139支。他们以“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群众”的赤诚,用实干诠释担当,用汗水浇灌希望,在新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线奉献、奋斗,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打破党群壁垒
聚合振兴发展大势能
省信访局驻朗概山村帮扶工作队与村民们一起修路
“朗概山村民风淳,全民义务把路整;挥刀动锄铺大道,攀登健身致富成。”走进位于新邵县坪上镇朗概山顶峰北面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庄,看着一条条宽敞交错的村道,一个个整洁优美的院落,一片片硕果累累的产业,听着百姓娓娓道来“扁担军”“愚公移山”的故事,感受着全村朴实、和谐、幸福的氛围,让人深深地震撼于这个“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振兴道路上展现出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在基层工作,最怕的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干部们累死累活,村民却在袖手旁观不买账。”湖南省信访局驻坪上镇朗概山村工作队队长蒋波感慨地说道。
2021年5月,湖南省信访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坪上镇朗概山村,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组建党员突击队、创新“积分制”管理等举措,快速打破党群之间的固有壁垒,促成村民共建共享、乡贤积极参与的振兴发展大势能,引导群众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唱主角、挑大梁。如今,这个曾经的“矛盾村”“薄弱村”,已然蜕变成“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朗概山村的蝶变仅是新邵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邵县将选派第一书记与工作队驻村帮扶视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以制度性安排保障工作长效落实,聚焦人员选拔、能力建设、监督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起“人岗适配、资源协同”的帮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向更高质量迈进。
尤其在基层实践中,各级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履行抓党建促发展职责,通过“党建链”串联“民生链、产业链、治理链”,构建“多元协同共治”的乡村振兴共同体,不断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为乡村建设“积蓄赋能”。
“以前村里有事喊人帮忙,党员都喊不动,现在大家伙都是自觉抢着干。”邵阳学院原驻湾里村工作队队长袁显忠介绍,工作队进驻以后,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以“学思想、强党性、促发展”为路径,创新“党支部联建”模式,推动学院7个支部与湾里村党总支结对共建,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
“自从工作队来了之后,我们村里开始热闹了起来,经常有大学生过来村里给孩子们上课、培训、进行调研,看到大家那么齐心,大家一天天干劲十足。”湾里村村民刘喜华说道。
抓产业强支撑
激活富民增收“动力源”
“小河野茶”品牌茶叶加工车间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今年光采茶我就赚了一万多块钱呢!”坪上镇小河村 5组村民刘泽强高兴地说。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新一批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坪上镇小河村成功入选。这个曾经山高路远的贫困村,如今依托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春采茶、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四季旅游致富路,2024年接待游客超11万人次。而它的成绩离不开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湖南省广播电视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工作队的接续努力。
除小河村外,新邵其他地区的特色产业也“涨”势喜人。在潭溪镇长铺村,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帮扶工作队与村党支部探索“党组织+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动员致富带头人石江红牵头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试种羊肚菌。在此过程中,工作队积极发挥学院优势,全程参与调研、技术培训和产销对接,为产业发展注入“学术动能”。如今,长铺村的羊肚菌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村集体年增收超50万元。
“驻村帮扶工作绝非简单的阶段性任务,而是要为乡村长远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县驻村办相关负责人说,除了带来各种资源,驻村帮扶工作队更需要立足区域实际,以系统思维谋划产业布局,充分激发脱贫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实现从资源输入到动能转化的质效跃升。
太芝庙镇白杨村原是一个产业滞后、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的偏远山村。为破除发展瓶颈,邵阳市生态环境局驻村帮扶工作队想方设法在250余亩荒地、闲置土地做文章,制定了中药材种植的发展规划,通过举行青年返乡创业座谈会、茶话会,点燃数十名有志青年的返乡创业梦。陈玉芝返乡后承包了60亩稻田,开展“稻虾共作”;陈保林发挥白杨村背靠邵东廉桥中药材市场的优势,承包50亩旱土种植中药材尾参……目前该村已发展中药材种植130余亩,每年可吸纳劳动力20人,增加劳务收入8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余万元。
做好“土”文章,做足“特”影响,做强“产”延伸。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新邵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立足自身优势,将资金、人才、技术下沉到最需要的地方,既当脱贫攻坚成果的守护者,又做现代农业发展的引路人,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成功实现帮扶模式从“应急式输血”向“可持续造血”、从外部助力到内生驱动的振兴新路径。
抓服务强保障
绘就民生幸福“同心圆”
市政协联合市发改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到花亭子村,开展“委员助力乡村振兴”跨界别活动
6月11日,湖南省派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发布《关于湖南省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拟通报表扬对象的公示》。其中,市政协办公室驻严塘镇花亭子村第一书记唐立新的名字赫然在列。
“群众最盼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唐立新说道。驻村两年,他始终将民生需求置顶,带领工作队筹措210万元资金,集中破解基础设施难题:2公里通组通户道路硬化,让“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成为历史;249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乡间小道,点亮了村民的心;865平方米篮球场升级改造,配套大舞台与文旅器材,文艺演出、健身活动让广场成为“幸福聚场”。桩桩件件民生实事,是驻村帮扶工作队“为民服务”初心的生动注脚。
"从‘驻村’到‘助村’,一字之差却是责任与使命的升华。驻村干部唯有摒弃‘做客’心态,以主人翁精神扎根田间地头,将村民需求作为行动指南,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县驻村办相关负责人说道,而最笨拙也是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跟着“民声”走。
严塘镇湾里村村民“看病难”,邵阳学院驻村帮扶工作队联合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该村援建了“医生小屋”,并组织开展健康义诊、健康讲座和“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服务”等活动,不仅为村民打造更加舒适的就医场所,也大大提升了村民就医的质效;小塘镇黄土社区监测户手术费用不够,市税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发起“爱心捐款”,筹集资金1.6万元助其完成手术,并同步推动136名脱贫劳动力就业,实现“输血+造血”双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新邵聚焦民生实事,不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网提档升级,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县乡村一体化,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清洁能源、数字乡村等,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小河村、清水村、南岳村、早谷村等新典型不断涌现,至2025年5月累计建设国家级休闲美丽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11个,建成美丽庭院4712户,在乡村全域星罗棋布、串珠成链,带动新邵大地向“田园美、生态美”转变,广大农民扬起精气神,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接稳“接力棒”
跑赢乡村振兴“接力赛”
邵阳学院“青春向党,美丽乡村”实践团在湾里完全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攻坚的接力赛,而驻村工作轮换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25年,随着驻村工作的新一轮轮换展开,如何接稳 “接力棒”,保障乡村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关键问题。
“要实现驻村工作轮换的有效接力,信息共享是基础。在正式交接前,我们就已经组织全县的老驻村干部对驻村工作信息台账进一步完善,内容要涵盖村情概况、产业发展现状、重点项目进展、民生需求清单、矛盾纠纷台账等信息内容,确保其他工作队和村“两委”能顺利开展工作。”县驻村办相关负责人说,也希望老驻村干部能积极落实定期回访制度,定期回访原驻点村,与新驻村干部交流经验、提供指导,与村民保持联系,共同关心和支持村庄的发展,让村民感受到驻村帮扶工作的持续性和温暖。
目前,新邵第三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6月份已全部完成入驻工作,正在积极开展前期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村情民意和产业发展情况,并为进一步工作打下基础。据悉,此次新邵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队轮换工作,共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含第一书记)400名。其中,省、市层面分别派出18名、46名同志到我县相关村(社区)进行驻村帮扶,在县级层面共选派出336名同志。
大计藏于乡野,文明始于乡野。站在新的发展门槛上,新邵将继续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造更多“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嗅得到炊烟、闻得见鸡鸣”的乡村振兴新邵样板,让绿水青山成为致富的新希望,让乡村文明成为赓续不断的薪火,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邵模样”更加清晰、美丽。
来源:新邵新闻网
作者:屈凌芙蓉 李攀
编辑:兰巧琴
本文链接:https://wap.xinshaorongmei.com/content/646941/96/15099175.html